+(886) 981 010 577

MON – TUE : 09:00 AM – 19:00 PM

1928~1936年由愛德華‧巴赫醫生 (Dr.Edward Bach) 研發出創新的自然療法,
在他多年的臨的觀察與研究發現病人的性格與情緒會影響病情的發展或復原情況,
認為情緒是造成疾病的主要根源,提出了治療病人的個性而不是疾病的原則,
因而放棄了主流醫學的方式,尋求天然的植物為藥方。

認識巴赫醫生

愛德華‧巴赫醫師 花精之父 ( Dr. Edward Bach,1886 ~ 1936 )

出生於英格蘭伯明罕南部綠樹成蔭的小村莊—莫斯利(Moseley),他是當代的名醫曾在哈禮街(Harley Street)開業,在幾所醫院過擔任內外科醫師、病理學家、細菌學家、順勢療法醫師,終其一生研究疾病的起因與治療方式。


醫學文憑與經歷

・1906年—進入伯明罕大學醫學系
・1912年—英國皇家學院外科醫師會員(M.R.C.S)
・1912年—英國皇家學院内科醫師(L.R.C.P)
・1913年—醫學士(M.B)外科醫學士(B.S)
1914年—劍橋大學公共衛生學位(D.H.P)
・1915年—細菌學家(研究疫苗)
・1919年—順勢療法醫師(七種口服疫苗治療慢性病)
・1928~1936年—完成巴赫花精療法

初期在倫敦大學醫學急診室外科醫生,之後在醫學中心負責四百個軍用病床,因研究的疫苗治療效果良好被派往前線治療西班牙流感的軍人拯救了上千民的士兵,總總的經歷讓他深感傳統醫學對人體恢復健康的侷限性,僅僅只在疾病上的治療處理表層的結果,而非在探尋疾病深層的起因,重視疾病研究而忽略病人的內在因素是傳統醫學最大的問題,於是他開始花更多的時間觀察病人的性格、情緒與精神狀態,臨床治療驗證了他的洞察,人的「個性比症狀更重要」逐漸形成「治療人而非疾病」概念,同時希望能找尋溫和、安全與舒適的療法,最終從大自然的植物中研究出單純、簡單、完整的新療癒系統。

其實,巴赫醫生更像是一名思想家及哲學家透過醫學的方式來傳遞他的思想,他認為人格美德的發展與內在的和諧是健康的新指標,他也用行動展現無私與愛奉獻給身邊的人及患者,鼓舞每個人活出熱情去傾聽內在的直覺走向個人的道路,更多詳盡的健康哲理可閱讀自我療癒(Heal_thyself)這本著作。

 

在自我療癒的著作中寫到:

從內在找到疾病的真正根源以幫助他們達到自我療癒。

疾病的本質並非物質性,而是長久深遠的習性之中最終產物。

邀請您進入沉靜安定的音律之中

El Dr. Edward Bach, creador de la terapia con Flores de Bach

認識巴赫花精

花精 (Flower essence) 又稱為花藥 (Flower remedy) , 從『藥』的說文解字來理解(艸=草本植物、樂=舒適)代表消除人們內在的痛苦帶來健康與快樂的草木植物,由三十六種植物加上一種泉水而形成的療癒系統。


花精不是藥品、不是精油、不是香水、沒有化學物、而是頻率與信息,花精療是屬於能量信息醫學的一種而不是生物化學,透過口服進入經絡系統產生共振釋放到人體,以提昇頻率調節負面情緒,將消極或僵化的情緒轉化為積極流動的狀態。

巴赫醫生在1928~1935年將花精分成十二個療癒者(The Twelve Healers)、七個協助者(Seven Helpers)及十九個新情緒花精(Second Nineteen),1936年的分類調整成七個情緒族群,希望讓一般的民眾理解從自身的負面情緒中找到相應的花精來幫助自己。

 

當人們處在害怕退縮時,可用溝酸醬花精來激發內在的勇氣,當遇到挫折沮喪時可用龍膽來激發內在不畏得失的態度願意全力以赴的去面對,更多的說明可見三十八種花精的介紹。

花精的歷史

1.古埃及人在紙莎草紙上就有文獻記錄

2.澳大利亞土人用鮮花處理情緒失衡

3.十二世紀修道院赫德嘉·馮賓根治療失衡情緒

4.十六世紀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露水治病

5.十九世紀愛德華·巴赫醫生開創了花精療法

選擇花精(Flower Essence)可從 七項負面情緒族群分類 中來挑選,
使
混亂、低迷的情緒調整為穩定與正向積極的狀態